发酵床有关政策、实施报道摘录
新华网长春5月22日电(记者宗巍、高飞)“虽然我国的自然养猪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十分看好。”2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全国自然养猪法示范推广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程金根对自然养猪业的前景表示乐观。
自然养猪法又称生态养猪法,与传统养猪方式相比,其主要以秸秆、锯末、稻壳等垫圈料,添加天然盐、微生物、营养剂等物质混合形成发酵床,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分解猪的粪便,保持猪圈温度,避免病菌传播。它具有无臭味、节省成本、提高猪群抗病能力等优点。
程金根认为,我国养猪行业正从过去的散养阶段向规模化养殖阶段过渡,大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而具有“无臭味、无环境污染”优点的自然养猪法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自然养猪法可以实现节水节料,符合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要求,还可以大大节约劳动力成本。此外,自然养猪法培育出来的猪肉质量较高,属于无公害产品。
他表示,通过这几年的实验,自然养猪法已经在山东、吉林等地取得了初步成效,规模也正在扩大。农业部正在抓紧编写包括猪舍设计、垫料配制、饲养规程在内的操作规程,在山东、吉林等省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此项技术,提供技术指导。
仙桃日报消息(记者陈国力)微生态发酵床上,一群群猪崽拱来拱去,猪圈内没有臭味,猪圈外没有流淌的污水。这样的“画面”眼下在仙桃市不再新鲜。
昨日,记者在市畜牧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家养殖大户建成69栋微生态养猪场,微生态发酵床总面积达3.7万多平方米,饲养生猪2万多头。
在张沟镇联潭村,记者看到,业主陈绍博投资30多万元兴建的微生态养猪场已经投入使用,600多头100来斤的肉猪正在微生态发酵床上觅食、撒欢。猪圈内几乎没有半点异味,猪圈外也看不到污水排放渠。50岁的陈绍博说,这就是他寻求的一种理想养猪效果。
陈绍博当猪倌已有20多年,养猪场的饲养规模逐年扩大,现有母猪3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6000多头。用他的话说,他“每年赚钱,每年心里都不安”,总想不再沿袭那条“养猪就污染环境”的老路。几个月前,他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800多平方米微生态养猪发酵床。眼下,他正抓紧时间,准备把所有猪圈都改成微生态养猪场,做一个“干干净净”的猪老板。
市畜牧局副局长、高级畜牧师荣方介绍,微生态养猪是流行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一项成熟技术。利用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实际上是利用了生态食物链循环。有了这一“微循环”,就能对生猪排泄的粪和尿利用培育的有益生物菌进行及时降解,变成生猪可以食用的高蛋白营养饲料,从而形成一个“生态食物链”,从根本上解决猪粪、猪尿的污染问题。
为了推广这一新技术,仙桃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对养殖户进行以奖代补。市畜牧局组成工作专班,到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培植养殖大户,推广新鲜经验;市阳光工程办利用阳光工程,聘请专家、教授给养殖户举办技术讲座,激发了群众利用微生态养猪的热情。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26日电“都说养猪脏,没想到用‘生态养猪法’养猪非常干净卫生,连苍蝇都很少。”9月26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西小武养殖场场长武营坤看着即将出栏的近百头肥猪喜上眉梢,对前来服务的畜牧部门技术员高兴地说。近几个月来,初涉养猪业的武营坤在当地畜牧部门的扶持指导下,建起了高标准的生态养猪场,让他没想到是这种养猪模式省时、省力,养殖效益高,而且还没有污染。
解决养猪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生猪养殖户,为此,东营市借鉴推广国内外成熟的生态养猪模式,利用微生物分解牲畜粪便较好地破解了这一生态难题,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生态养猪法”就是将锯末、谷壳、米糠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原料按一定比例搅拌菌种作为猪圈的垫料,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经过菌种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加速垫料微生物的发酵,不仅仅改善了猪圈的环境,而且提高了猪圈底层温度,既保证了猪只的正常越冬,又可以促进猪只的生长,达到提前出栏的目的;松软的圈底在扩大猪只活动空间的同时,还恢复了猪的拱食习性,部分菌体蛋白在拱食过程中被采食,进一步改善了肠道环境,从而降低猪的发病率,并且节省了大量饲料。
为迅速推广这一技术,东营市出台优惠政策,对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场进行重点扶持,又由畜牧部门牵头组成科技服务队对生物环保养殖新技术推广开展全程服务,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市得到了积极推广,已有近20家规模养猪场采用这种养猪新技术,建成发酵床面积5000多平方米。东营区牛庄镇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所长张洪江说:“过去养猪污染了周边的空气,群众意见很大,现在推广“生态养猪法”,不仅解决了污水、臭气等困扰,而且猪舍垫料使用三年以后还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料,变废为宝;猪舍环境的改善,减少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几乎不用抗生药物,提高了猪肉的品质,使每头猪比原来增加效益100多元,仅此一项,全镇就能年增加养殖户收入200多万元。”(刘洪兵郭小雷)
8月12日,记者在镇江市丹徒区天成畜禽生态养殖场见识了4年不用扫的猪舍。这里看不到粪水四溢,闻不到一点臭味,见不到一只苍蝇。猪舍建得也很特别:每间猪圈20多平方米,只有约四分之一是水泥地,供猪睡觉,其余地面都铺满了沙状的东西,10来头猪在“沙坑”里拱得不亦乐乎。
场主戴网成笑称,他这里是“铁打的猪圈流水的猪”。4年里,十几茬猪在这里长大出栏,粪便堆起来足有1.5米高,但没有往外清除过一次。专家来测猪舍里的“空气质量”,氨气含量比国家标准低90%,粉尘低60%,当然闻不到臭味。那么猪粪都到哪里去了?奥秘全都在这“沙坑”里。
镇江市畜牧兽医局高级畜牧师史良雨介绍说,“沙坑”其实是个七八十厘米深的发酵床,填的不是沙子,而是有机垫料,是由木屑加少量土和微量的大粒原海盐混合而成的,表层填入了大量的微生物菌种。为了防止外来物种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侵害,这些菌种都是用本地山里的土著菌种扩繁的。猪排泄的粪尿被垫料掩埋,经微生物菌发酵后,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这项新技术叫做发酵床养猪技术。
发酵床里长出的菌丝,是猪的美食。戴网成说,就这一项可节省饲料10%-15%。不用每天用水冲扫猪舍,年出栏800多头猪的养殖场,自家四五个人就能料理。加上节约的水,平均一头猪节约成本90多元。这些吃“野山菌”长大的猪,生病少,不用化学药品和消毒药物,猪肉中氨基酸含量高,质量特别好,每头比普通猪能多卖百把元钱。
谈起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初衷,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何正东说,近年来,随着我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成了农村面源污染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问题。2002年,我省由镇江市科委最先从日本引进了这种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的健康环保养猪法,在扬中和丹徒区进行了试点,去年以来泗洪、丰县也已建立了试验场,目前,这项技术已基本成熟,适合在生态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中小型规模猪场中推广应用。因此,8月11日—12日,省农林厅在镇江召开全省发酵床养猪技术现场推介会,明确今年建设30个技术推广示范场。(严颢)
养猪产生的粪便废水造成污染,成为公害。11月27日,记者在京山县却看见了一种全新的养猪模式——零排污:神奇的“自然养猪法”
中国三楚传媒网讯(荆门日报)记者彭文洁特约记者翟存波通讯员程兵
猪睡在“席梦思”上
提起猪圈,人们自然会与脏、乱、差联系起来,不用眼睛看,仅凭臭味,一般人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这就是猪场!可在京山县,有不少养殖户却拍着胸脯说,我家的猪圈没臭气!
11月27日,记者在京山县畜牧兽医局就遇上了这么一位养殖户——李真,25岁,京山县新市镇天王村兽医。
“以前,我家猪圈就在屋附近。不仅猪臭,连人身上都有一股臭味,在学校我老被同学笑话。今年我重新建了猪场,就在家门口,不过,一点臭味都没有。”
记者随李真来到了他家,接近傍晚,李真的家人正在门口吃晚餐。距他们2米远的地方就是猪舍。记者看到,猪舍和一般的土法养猪的猪舍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更简陋。到处都开着通风口,靠北面的通风口被一大块塑料布封着。走进一看,才发现确实没有臭味。猪舍里养着大大小小六七头猪,猪舍里不全是水泥地坪<